2021 年 7 月 22 日的日记

又去了一次七院,结果是到现在还有点懵。现在精神状态也不佳,将就看吧。

起因是在前次争吵中我又听到一些我已经记不得的事情。这些事情曾经发生过,但却因为我不记得了而没有其他人知道,包括在 2019 年那次也没有和医生说过。我便认为这些也有必要和医生讲一下,以便让医生获得更全面的诊断。出于这个目的,决定再去一次七院的。
因为这次是临时起意,而且现在在工作,不像那时随时有空。所以并没有提前预约专家号,而是直接挂了普通的门诊。和两年前(其实一年前也是)不同,医院本身进行了翻新,停用了原先有一定年头的旧门诊大楼,启用了新建的门诊楼。但是毕竟地形起伏是摆在那边的,原先利用了楼的层级不同、看起来没有什么高度差,现在就是一个笔笔直的斜坡。不过新建的门诊楼倒是有一点好,和门诊诊室靠得更近了,而且不需要穿越露天的天井小公园。只不过包括心理测量在内的许多诊断项目依然在旧门诊大楼,所以整体下来不一定会少走路,尤其是初次(或长时间后的第一次)就诊。

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因为本身就是下午了、看病的人少,这次叫号移动的速度挺快的,其中甚至有跳号。大概也就排队等候了半个小时,就轮到我了。一开始的就诊过程依然平淡无奇,不过因为我之前已经来过了,医院有了我的档案,所以医生也知道我不是第一次来。开始总是尬聊,问一些类似「有什么地方不舒服的」问题。总之聊天氛围非常尴尬,也不知道这一步究竟有什么用。哦倒是问了现在有没有工作了,因为我医保档案上还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而我的年龄,至少本科是已经过了。只不过这个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改、怎么改。有了之前的经验,我知道肯定是要让我再去做几份量表的,后续也果然如此。
不过这次做的量表稍稍有所区别,内容和顺序上都是。前次按顺序分别是《宗式焦虑自评量表》《宗式抑郁自评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90 项症状清单》《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而这次是《艾森克人格问卷》《宗式焦虑自评量表》《宗式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90 项症状清单》。还有就是电脑从 Windows 10 降级到了 Windows 7。我也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每次都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我应该是有说清楚通常情况下没有这种念头,不过是情绪激动到极点时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有这样的举止吗?没有吧,不过是情绪特别激动时直接拉开窗准备往下跳了而已。不过不同于大学生医保、这些量表需要自费,职工医保报销了这些项目,也就不细究了。可是量表里模棱两可的说法实在太多,还通常是要四个选项中选一项。它问的问题是这么容易可以被量化的吗?尤其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首先问出来的就是配偶在生活上支持不支持,接下来又是问子女支持不支持,然后还问兄弟姐妹。看得我非常尴尬,无奈之下只好问了一旁医生,得到答复说没有配偶或子女等就选择没有(获得支持)就好。我心想,按这种方式填出来结果,和它设计的预期不会一致吧……但也还就是这么选了。不过尽管做得头大,二三十分钟还是全部解决了。拿着打印好的结果,继续回到医生那里。

路上为了节约时间,就专心赶路,没有边走边看结果。到了诊室门口,因为当时医生还在给其他人看病,便得到了机会先自己看一下结果。反正也就那样呗,还能怎么样呢?我自觉和上次的差异不会太大,甚至我可能还稍微收敛了一些,在一些看起来就很悲观的选择上没有那么悲观。毕竟它问得模糊,我的回答自然也有一个活动的区间。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这位医生的反应和上一次——至少是我记录的——不大一样:上次是先问接不接受心理辅导,再问肯不肯吃药;这次一上来便说建议还是吃点药,之后我妈又问可不可以心理辅导,医生又着手开一张心理辅导的单子,并说他们那边下午五点要下班了,现在动作快点、在他们下班前先预约掉。当然赶过去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下班了,保洁在打扫卫生,护士在锁门。甚至这一区域的灯光都关了。不过后来护士还是重新开了灯,给做了预约程序。因为我市民卡中曾经发了几个月的饭补,所以早在医生下处方时,钱就扣掉了。我原本以为这些饭补要在 Olé 超市等类似的地方花好长时间才能把余额花完,现在看来是要在医院里花完了。准确来说,过了今天,我的市民卡账户已经快空了。50 分钟的心理辅导要价 300 元。怎么说呢?这应该是不算贵,但还没开始我就已经或者说是心痛或者说是认为这不值得了。
预约了心理辅导,再回到医生那边。当然之前出诊室前的场景并不是那么简单、医生一下处方我就出去这么简单粗暴的,只是我觉得前面这段话没有合适的插入点。总之是说建议吃药后,同时也说了建议休息一段时间、等精神状态好一点再回去上班。可是吧,一想到去年,那时还不过只是正常的住院检查,最后复工都折腾了三四个月;现在就是直球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那得折腾成什么样?和医生说过之后,医生倒是说届时可以做精神鉴定的。虽然我知道有了精神鉴定,确实阻碍会少一点。但想想也就去年住院回来后某段时期,跟着另一位前辈当师傅,他有说到某次不想去上班,又恰逢家里有点事,便想去医院顺张病假单。本来想用简单的感冒咳嗽的,结果医生不肯,说他这个症状不是咳嗽,建议转去精神科看看。他居然也稀里糊涂的就去了。去了之后医生问起来就还直接说了最近家里事情比较多、内心比较烦,想要休息一天。医生一听,大笔一挥(我知道现在是电子处方,但键盘没法融入这个词),给了一张病假单。只不过诊断上写得是「抑郁状态」。这么张病假单交上去之后,单位那边又开始表演了。也是弄得风风雨雨,也是要医生开类似「现已完全康复、不影响正常工作」这种正常情况下医生完全写不出来的句子。不过他是富阳那边人,比较杭铁头(等一下,富阳能算杭州吗),所以最后把医生说的「抑郁状态,离抑郁症还远得很」转告过去后就没什么事了。不像我一样折腾了那么长时间。所以还是不同意休息。医生也特别关照了:「那你现在正常上班没问题吗?」尽管我回复了没问题,医生似乎还是有点顾虑,但看我这么坚持,后面也没再提。

除了吃药,医生也建议说要不要做理疗,并且说做了理疗「一定会有作用的」。在得知住得并不远之后更是大力推荐,还说外省市也有千里迢迢赶过来给家里的小朋友做理疗的,就每半个月过来一趟、住在周围的酒店,一次做个两天。过来这么方便,一周花个半个小时,一定可以好起来的。听起来那么天花乱坠,我又完全不知道理疗是什么东西,一开始就很犹豫。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因为我越往后脑子越懵。或者说是从回来诊室后医生第一句就是建议吃药开始脑子就开始懵了。当然最后拿到付费小票,才发现理疗是经颅磁刺激治疗和脑电生物反馈。好吧,其实我还是不知道这是什么。
至于吃的药,是百适可。有些人可能会愿意听正式名称而不是商品名,所以它也是艾司西酞普兰片。每天早餐后服用,用量是前三天半粒、后续一粒。可是只吃三天半粒,那不是会有半粒多出来吗?用药指导单上还写「不得自行停药」。哎,怎么说呢。我也不知道当初大学时的希德(枸橼酸坦度螺酮片)有没有这句话,但不管当时是坚持吃了到吃完还是到一半自己停了,最后其实都算自行停药。因为后面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去医务室。

回到家,才有时间把这一次和上次所做的量表做个简单对比。结果倒是挺诧异的。我原以为这次和前次的结果应该差不了多少,结果却不是的。
《宗式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从 39 飙升到 53(标准上限 50),《宗式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从 49 飙升到 64(标准上限 52),因此结论也从「未见明显症状」变成了「轻度焦虑」和「中度抑郁」。《90 项症状清单》偏执的描述消失了,精神病性出现了。但它其实就是划了一条线作为标准,线上就是有症状、线下就是未见明显症状,非常简单粗暴。最后还有一份《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尽管上次绝望是 11 分、这次降到了 10 分,但是这次乐观和睡眠也从 0 分升到了 2 分和 4 分,结果是指导意见从「未见明显症状」变成「存在伤害自我或者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建议立刻需求专业帮助」。也是不知道为什么,前后差异可以这么大吗?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国行 Motorola 手机 Google 服务不完全指南

杭州公交 160 路电车大事记

2024: 情况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