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Android 和 iOS 的碎碎念
主要还是之前那篇博文写得太长,有些内容没写进去,所以再来水一篇废话。
虽然本来有想拆分成上下两篇,但是那篇博文是先有大纲、然后按大纲填入内容的,因此并不是按从前往后的顺序填入内容,结果就是整体进度保持得比较「均衡」。
不过又说了,拆分成上、中、中(其二)和下篇的《入职首月小记》,至今下篇还没出现不是么?都入职一年半啦……
是 Android 还是 iOS 呢?好纠结啊……
能令我在 Android 和 iOS 间纠结的东西还有很多。配件上次讲到了一点,即 iPhone 不再附赠耳机及充电头。虽然之前附赠的充电头还有可能是「五福一安」,但一定要我选的话,iPhone 11 系列我可能会选择无印,iPhone 12 我就觉得至少得上 Pro 了。而 Pro 系列附赠的便是 18 W PD 快充头了。
不过除了配件,接口也是我所关心的。虽然现在我有同时用到闪电接口、Micro-B 和 Type-C,但最后一样仅在充电宝上使用。而我也计划后期重新购置新的 PD 充电宝,便能将输入也统一到 Type-C 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多少种线缆呢?
假如保持电脑端 Type-A 的兼容性(事实上电脑这边短时间内也很难完全升级到 Type-C),那我最坏情况下需要:
- Type-A 转 闪电
- Type-A 转 Type-C
- Type-C 转 闪电
- Type-C 转 Type-C
各种排列组合令我感觉仿佛在做概率论题目。既然 iPhone(为了 MFi 配件)会一直坚持闪电接口,而其他电子设备鲜有支持闪电接口的(我知道有充电宝支持闪电接口输入,但是不多,更何况 Apple 自家推出的蓝牙无线耳机 Beats Flex 使用的都是 Type-C 接口),那至少可以明确需要闪电接口与 Type-C 接口两者同时存在。
我也知道 Type-C 接口有它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小小的 Type-C 接口承载了太多功能,而手头上的线缆不一定全功能,最后体验就非常混乱。虽然好在现在我既不适用笔记本电脑,使用线缆也不过是为了充电和传输数据,所以不会遇到太多麻烦。当然,这只是对目前的我来说如此。
诚然,既然我还会在 Android 和 iOS 间纠结,我还是分别对两个系统的优点都有偏爱。只可惜你不可能在享受 Android 的自由度的同时,也享受到 iOS 封闭带来的强管控优势。按群友的说法便是,除了精神股东(但我觉得我在 2018 年无论是最终决定买 HTC 还是 SONY 都挺精神股东的),当然是人人希望能只享受到两个系统中自己喜欢的点、避忌不喜欢的内容。
两相权益,其实最理想是对用户开放而友好的 iPhone。但这也是不可能的。Apple 全家桶也是 iPhone 体验的一环,不可能独立于此存在。使用 macOS 搭配 iOS 就能比 Windows 搭配 iOS 获得更佳的体验,在前者基础上使用 iCloud 又能比不使用 iCloud 获得更加的体验。
不过我也有过很扭曲的愿望:假如 iPodTouch 能够出支持 GPS 及 Apple Pay 的版本就很适合我,再不济 iPad mini Wi‑Fi + Cellular(该款 iPad mini 已经有了 GPS 支持)支持线下的 Apple Pay 支付也可以。不过这属于非常不现实的一厢情愿了。Apple 怎么可能出这种东西嘛!还要不要卖 iPhone 了!
(再一次)回头看智能手机历程
在预想未来的同时我也在回溯历史,探寻自己为什么会从单持 Android 走向 iOS 与 Android 双持的道路。
在我的记录当中,最早一次使用 iPhone 是在 2016 年 4 月,当时使用的 Android 已经换为 Moto X Style。具体细节已经模糊不可考,但可以明确的是当时把电信卡插入了 iPhone。这么做的原因应当是出于两点:一是支付宝,虽然日常消费还是现金,但是为了方便同学间转账我还是妥协了;二是 Moto X Style 本身并不支持电信卡作为副卡待机、更别提双 4G 了,在移动、电信双卡双待时,只能电信卡使用 4G。在原厂 ROM 的逻辑中,如果需要使用移动卡 4G 上网,只能把电信卡禁用;而在第三方 ROM 的逻辑中,电信可以保持 4G,但移动只能 2G 上网。而当时,我电信卡是作为家庭中联系的号码,会有电话联系,但是家庭套餐内流量很少、每月仅 60 MB;移动卡是校园套餐,每月流量 1 GB,不过校园虚拟网基本没用过。这就造成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有流量的卡无法高速上网,能高速上网的卡没有多少流量。虽然校园内有 i-HDU 的免费 Wi-Fi,B1 线车辆(仅最早购置的 JNP6180G)和沿途车站有 CMCC-4G 的 Wi-Fi 热点,但日常使用还是感到些许不便。所以,当时为了能畅快地使用移动 4G 上网,把电信卡插入了 iPhone 6s Plus 作为备机。
往后的记录还是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不知道是什么时候,iPhone 6s Plus 换成了 iPhone 6 Plus,但相信电信卡在这一阶段还是插在 iPhone 中的。直到电信套餐进行了变更。
具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总之电信家庭套餐升级到了今天在使用的家庭共享不限量套餐,每月流量使用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流量,唯当月使用超过 40 GB 后会进行限速,但这个量从来没有甚至接近过。这便意味着即使电信和移动卡都在 Moto X Style 上,我也能畅快地 4G 上网。通过那段时间的屏幕截图,我可以确定,确实有一段时间我就是这么做的。只不过与此同时,iPhone 也作为不插卡的备机随身带着,里面装着支付宝(世界迷雾限免之后也有了用来记录 GPS 轨迹的它)。
然后便是 2018 年 5 月,HTC U11+ 上任了。虽然 HTC U11+ 硬件都是顶级的配置,但软件真的是太拖后腿了。国行的 U11+ 甚至还有奇丑无比的中国特供圆角矩形图标,不修改系统文件无法关闭。因此也是早早就解了锁,依靠 Magisk 获得了 root 权限。还想着 HTC 官方论坛会提供 RUU 下载,所以后续有了系统升级也可以放心折腾。没想到的是,直到最后 HTC 官方论坛关闭,RUU 都没有更新后续版本的软件更新。再加上根本没人来适配 TWRP,结果就是(既菜又怂的)我至今还在使用 Android 8.0.0。
刚开始使用 HTC U11+ 时,我还是使用 Android 插移动卡、iPhone 插电信卡的策略。而且因为两张卡流量都比较充裕,所以两只手机的数据流量开关都打开着。同样的,中间也有过 Android 插双卡、iPhone 不插卡的时机,但一度爆出 2G 伪基站安全警示,U11+ 又不支持双 4G 待机,所以最后还是分开了。转机则是在大三,当初办理校园套餐时的预存话费每月返赠的 20 元业已到期,每月花费便是 58 元。而校园虚拟网,这个听起来很有用的东西,事实是我几乎没有打过一次(此处几乎只是为了严谨,我记忆中就是一次都没有)。所以最后便决定转出了校园套餐。有关转出校园套餐、宽带还没取消,办理校园套餐时同时开通了家庭统一支付、办出时没有取消,我写了一篇博文,此处不再赘述。
时间到了 2020 年 8 月,我妈购买了 iPhone 11。这就意味着原先她在使用的 iPhone 6s Plus 退下了。而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使用的 iPhone 6 Plus 其实已经涌现出了很多问题,主要在于触控 ID 无法指纹解锁和屏幕断触、跳屏等。其实已经非常影响使用体验了,但我还是硬撑着在用。因而我也是自然而然接下了退下的 iPhone 6s Plus(不过其实这就是 2016 年 4 月时我在使用的那台 iPhone)。两个系统间的天平也就是在此时失了衡——我没有单纯的把电信卡插入 6sP 就完事,而是在把 6sP 作为新 iPhone 设置时,利用 move to iOS 把 Android 的内容(主要是短信)也导入了进来,再藉由 iCloud 同步将两台 iPhone 的短信同步。经过这一步骤,我目前所有的短信都在 iCloud 上了,也就是都在了 iPhone 上。
错过了成为果粉的最佳时机?
iPhone 最佳的使用体验还是拥有一套全家桶,至少有包括 iPhone 在内的两款 Apple 产品。只有单独的 iPhone,使用体验真的很一般。当然咯,Apple 也是希望你使用它家全家桶的。而且使用 Apple 全家桶也确实能获得较为一致的体验,尽管有些细节上的差异也真的非常令人纳闷。如果看向 Google,它家的东西可能用着用着就被砍了(笑)Microsoft 也是如此。Apple……也不知道是距离产生美还是我理解不多,总之似乎没有太多突然死亡的东西?近些年我知道的也就 iTunes,但这实质也是功能进行拆分,不算是直接死亡。
可我也说过,我「错过了当果粉的最好时机」。试想一下,大一下学期(2016 年初),开始使用的电脑不是 Surface Pro 3,而是 MacBook Pro,那我基本就被牢牢锁定在 Apple 生态圈中了。而且因为这一代 MBP 并没有开始采用蝴蝶键盘,不会一下路转黑(?)
但实际发生的就是我使用 Surface Pro 3 作为大学期间的主力电脑,从普通的课程作业到最终的毕业论文,都是用它完成的。每学期的课程表则是使用 Google 日历安排,自定义重复和日程的颜色功能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非常适合各种复杂的课程安排。
当然专业有部分软件如 MATLAB 或也许是叫 Protel99se 的 PCB 设计软件只提供了 Windows 下的(破解)安装包,即使使用 MacBook 也要额外安装 Windows 系统。不过会使用 MacBook 应该也算是半个「资深果粉」了,这都不算是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