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Android 与 iOS,2021 及以后我会怎么选

 就算再怎么说 Android 与 iOS 越来越相像,它们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统。


早在去 (2020) 年 iPhone 12 系列上市的时候,我就(又)想来写一篇博文来对比一下我将如何选择 Android 与 iOS。只不过当初的选择还是坚定认为应当 Move to iOS,现在却又有些偏向于 Android。相关的微型博客之前零零碎碎发了很多,这里算是一个汇总,也有一些补充。

当然了,整篇博文都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不一定正确,也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整篇博文更像是我个人的自言自语,对其他人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毕竟我也有一些需求非常扭曲。

顺便一提,直到这篇博文结束,我都没有做出任何事实上的选择。所以如果仅仅是面临与我相似的处境,想要看一下其他人是如何选择的,此时此刻可以关闭这个页面了。

我是否依赖于 iCloud 生态

说到 Android 与 iOS 最大的区分点,其实却是 iCloud 生态。

原因很简单:Google 或 Microsoft 服务,在 Android 或 iOS 上都能获得很棒的体验;唯独 iCloud,是与 Apple 全家桶牢牢绑定的。虽然 Apple 有在 Android 上推出 Apple Music 的客户端,也有给 iCloud for Windows 提供浏览器书签及密码的同步,这却完全不意味着 Apple 会将自己 iCloud 生态的其他成员带到 Android 上。
事实上,Apple 在 Google Play Store 上总共也才推出了三款应用: Apple Music, Beats, Move to iOS.  Beats 是用来管理 Beats 耳机的(毕竟这是 Apple 收购而来的硬件厂商),Move to iOS 则提供了 Android 向 iOS 数据迁移的平台,它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将手机短信从 Android 迁移至(全新设置的)iPhone 的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Apple 其实基本没有为 Android 打造 iCloud 生态的想法。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尽可能扩宽自己的客户群。倘若 Apple Music 不是采用每月订阅的会员制,我想 Apple 也不会为其推出 Android 客户端。所以不管是基础的 iMessage 信息,或是 iCloud 版的 Office 三件套,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出 Android 版。能像后者一样在 Windows 下使用网页登录时提供一个有所阉割的网页版已经是极限了。

因此如果需要使用 Android 作为主力机,就不能对 iCloud 中无法跨平台的那部分有依赖。接下来就是我对 iCloud 各个部分是否有依赖进行的分析。

邮件 & 通讯录 & 日历

这三项服务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很容易就能使用第三方软件同步。只需要在 Apple ID 帐户页面生成一个 App 专用密码,不管是 Windows(直接添加电子邮件账户即可)还是 Android(使用 DAVx⁵ 等软件),就可以双向同步 iCloud 中的邮件、通讯录、日历等内容。因此这些东西同步起来没有什么压力。

当然我得承认 CalDAV / CardDAV 同步使用起来肯定是没有在 iDevice 上使用 iCloud 同步来得爽的。一方面前者的同步一般是指定时间间隔或本地修改后再发起同步,后者却几乎能做到双向实时;其次,部分不存在于 CalDAV / CardDAV 中的标准字段(如农历生日)就不会同步,而有些标准字段(如日程的地址)即使同步了也没法像其在 iDevice 一样预估出行时间推送通知,或是其他一些进阶的处理;最后,如果有共享日历日程或之类的内容,自然是只能使用 iDevice 才能管理的,再其次也是 iCloud 的网页版。

因此总体而言仅仅是能用。不过既然真的要用 Android 当主力机,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直接使用 Gmail & Google Contacts & Google Calendar 不是吗(。
除非你像我一样,家人们使用的都是 iPhone,在 iCloud 上有一个共享的日历。

备忘录 & 提醒事项

这两样东西它很特殊。它们理应是可以通过 Exchange 服务同步的。但是因为 Apple 对其进行了修改,所以现在不行了。以提醒事项为例,升级到 iOS 13 后第一次进入,软件会提醒你升级提醒事项清单。虽然可以选择不升级,但唯升级后方可使用新功能。结果就是,升级前所有的提醒事项都是可以通过 Exchange 服务同步的,升级后只会留下一个 Reminders⚠ 的列表,内含两项任务: “Where are my reminders?” 和 “The creator of this list has upgraded these reminders. Learn more here: https://support.apple.com/HT210220” . 提醒你唯升级至 iOS 13 或更高版本才可使用提醒事项。如果你现在还有未能升级至 iOS 13 的 iPhone,打开提醒事项能看到一样的东西。

不过它们的替代品也有很多。Google 有 Google Keep 和 Google Tasks,Microsoft 有 OneNote 和 To Do。切换一下不算是太难的事。

照片 & 云盘

啊哈,这是对我最无所谓的内容了。
因为 iOS 的文件管理几乎为零,所以我很少会想到 iCloud 本身是一个网盘,因此也就不会把它当作网盘使用。或更确切地说,不会单纯往上传输文件。各类 App 还是会利用网盘存放文件用于同步之类的。更何况 iCloud 免费空间仅有 5 GB,我又不是其付费用户。这么一点点空间非常不经用,我连 iCloud 备份都没开,全靠 iTunes 有线连接时的备份。所以,只要我主力机不是在使用 iPhone 时,我就没必要想着 iCloud 上存放了什么。

Pages & Numbers & Keynote

它们其实就是 Apple 生态下的 Office 三件套。在我看来,它们和「备忘录 & 提醒事项」一样——仅能通过网页版访问,但同时拥有众多替代品。尤其是国内,Word & Excel & PowerPoint 已经事实上垄断了市场,哪怕你使用 WPS 最终还是要输出成它们的格式。我也不就职在设计公司,单位电脑并不采用 macOS 系统。所以即使是办公,使用的也是 Microsoft Office。
因此这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当然,如果不算入我放在 Numbers 上共享的家庭记账本的话……

Safari 书签 & 钥匙串

其实我在 Safari 上没有什么独到的数据。又或者说我 Safari 上几乎所有的数据都是我使用 iCloud for Windows 自动同步过去的。在可预见的未来,Apple 都没有理由关闭 iCloud for Windows(尽管可能会不停砍功能),所以这完全不是问题。

综上,理论上讲,我完全可以脱离 iCloud 生态。只不过在之前使用 iPhone 时,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挖了坑。主要是和家人共享的那一部分,虽然确实 Google 无法推开而 Microsoft 过于繁重。好在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没法处理。再不济使用家里人退下的旧款 iPhone 也是一个办法(虽然现在好几台 iPhone 都停留在 6s 这一代)。

确定我对 iCloud 没有 100% 的依赖后,往下的讨论才有意义。不然的话,闭眼直接买 iPhone 就好。要考虑的仅仅是要买中杯、大杯还是超大杯。

既然对 iCloud 有一定需求,为什么还在考虑逃离 iPhone

我在担心 iPhone 出什么问题

目前来讲,iPhone 已有问题中最令我担心的还是信号,尽管我也得承认其实并不是特别明显的差异。但是我妈在换上 iPhone 11 后就感觉她卧室的 Wi-Fi 信号不行,尤其是在观看淘宝直播时,并表示有时甚至不如直接用移动数据。尽管 iPhone 11 采用的是英特尔基带,而 Apple 自 iPhone 13 开始才重新用回高通基带。
不过我目前在使用 iPhone 6s Plus 时也感受到 iPhone 的信号表现至少说是不顶尖。主要体现在两个场景:一是从电梯等无信号的地方走出来之后,信号会长久停留在 2G,除非开关飞行模式后才能快速恢复 4G;而是搭乘地铁 1 号线在人多的区段(比如说从彭埠到闸弄口)经常有信号无网,什么都加载不出来。当然因为时间跨度的问题,我目前没有做和 Android 的对比实验(比如说后者就是因为现在地铁上人多了特别多,拿什么手机来都是有信号无网),而且这也可以说是小问题,但使用起来总会感觉有点不爽。

然后就是 iPhone 所呈现出来的无线化趋势。这分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已经在进行的数据传输,另一方面是传闻中的充电。
数据传输方面趋势倒已经很明显了。macOS 上服役多年的 iTunes 被一分为四,由 Apple Music, Apple TV, Apple Books 和 Apple Podcast 所取代。而原先 iTunes 所承载的备份与同步,则转移到了访达上。这么一来,未来利用 Wi-Fi 甚至是隔空投送进行同步都是有可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自打推出 Apple Music 开始,Apple 想着的就应该是普通数据全部都可以通过 iCloud 来同步。哪怕没有把闪电接口拿掉,Apple 主推的也会是 iCloud 同步或 Apple 生态中的隔空投送。所以这一方面发生什么我都不会太惊讶,只是那样就难受了——我至今将手机拍摄的照片导入至电脑,使用的还是有线连接。毫无疑问,我使用的是 Windows 电脑。
至于无线充电的传闻,则是说 Apple 会采用 iPhone 12 系列新出现的 MagSafe 取代之前使用多年的闪电接口,来做出一部真真正正的无接口手机。这样的新闻进入到 2021 年以来几乎每周都有。不过郭明錤最新的预测又是最近不会推出无接口手机。对我来说,只能等着看了(。

还有电池的问题。尽管靠着基本没有后台,3000 mAh 电池的 iPhone 续航表现能比 4000 mAh 电池的 Android 表现都要好。这自然是 iOS 的优势,也是 Android 无法企及的部分,尤其是国内。虽然我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应用需要它留在后台推送通知。可是电池容量毕竟也是摆在那边的物理限制,谁不希望电池能更大一点来让续航更好一点呢?再怎么优化调整,也不会有更大的电池带来的续航提升明显。不过这也是 Apple 的性格,如果 Apple 会为了塞入更大的电池而在其他方面妥协,那它就不是 Apple 了。
此外 iPhone 电池衰减的速度也太快了吧!尽管设置中的电池健康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可是一年下来就从 100% 的健康度下降到 80%+ 那也太夸张了。而且同时,也确实能感受到电池不是那么耐用了。我也不清楚是使用习惯使然还是什么缘故至少到现在除了 Moto X Style,我还没遇到过其他电池老化如此迅速的 Android 手机。

最后是 iPhone 的配件问题。这倒算是纯粹的个人情绪发泄了,可是消费电子嘛!自己用得开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众所周知,从 iPhone 12 这一代开始,Apple 借着环保的名义精简了 iPhone 包装内的充电器和耳机,并将之前非 Pro 机型包含的闪电转 USB 连接线统一替换为 USB-C 转闪电连接线(以上均为 Apple Store 官方说法)。虽然从 iPhone 11 Pro 到 iPhone 12 Pro 的角度讲,售价不变而最低存储容量上涨,哪怕配件精简也确实让利了;但从 iPhone 11 到 iPhone 12,不仅仅售价涨过一轮(iPhone 11 的起价仅和 iPhone 12 mini 相同),还精简了配件,这就令我感觉非常不爽。甚至连 iPhone 11 和 iPhone SE (2020) 也一齐精简了包装,而(第三方经销商)价格却并没有更优惠。

配件的缺失对我这种并不是经常更新的人来说完全无法接受。如果现在我购入 iPhone 12 Pro,不仅仅只能使用祖传的「五福一安」充电头「养生」充电、不能享受 18 W 快充的便利,甚至连一副可以使用的耳机都没有!也许会有人说那可以用蓝牙耳机啊?用 AirPods 还能获得比 EarPods 更加的收听体验(毕竟原装耳机也不用管什么音质之类的玄学话题了)。首先,蓝牙耳机它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还需要我另行购买;其次,我平常没有经常使用耳机的需求,所以不会经常充电,但在偶尔使用的场合(比如说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总不好让我开外放吧)突然发现蓝牙耳机没电了就未免就太尴尬;第三,蓝牙配件的电池衰减也是一个不得不要考虑的问题,我使用的小米手环不过两年,续航便从一开始的 18 天下滑到了今天的 9 天。蓝牙耳机本身续航就是以小时计,这要再往下衰减,怕是过不了几年就用不了了。每隔几年就要重新买一副新蓝牙耳机?这可不是我想要的。
当然,18 W PD 快充头随便就能买(包括之前锤子坚果清仓时就有,但我错过了充电宝、不好拼单),闪电接口的有线耳机数量也不少、也不会太贵。我只是想到这一点就有点不爽罢了。

Android 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手头上的 Android - HTC U11+,永久地停在了 Android 8.0.0。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在关心 Android 新系统的动向的。因此我也很心水新版本 Android 的部分新功能。比如我认为 Android 数字健康中就寝时间的灰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既不会在有必要时特别难受,又可以敦促自己放下手机。我曾想在 iOS 上能否通过快捷指令复刻这一操作,却发现 iOS 没有给到这个控制的开关。倒是有增强对比度,可以在开启深色模式时使画面比较容易看清。
当然了解 Android 的朋友也知道,Google 说是说每年有那么多新功能,其实不少都只提供给自家的 Pixel,甚至就连 Pixel 也是按代给到新功能的。那么 Android 的最佳体验就应该使用 Pixel。只不过,Google 一直没有给到中国大陆运营商的 VoLTE 配置文件。而我日常主用的是电信,所以意味着不进行一些技术处理(需要解锁 Bootloader 等)无法正常使用。而 Ingress 进化到 Prime 后跟进了 Pokemon GO 上的 SafetyNet 检测,还有其他不少 Android 游戏亦是如此。所以也算是这么多年来头一次,我接受不解 BL 锁不 Root 的 Android。这也同时意味着我的选择列表中不包含了 Pixel。

所以我的初步选择是什么呢?
原生或类原生(但不能太智障的类原生)旗舰机,电信至少要能有原厂的 VoLTE 支持。我能想到的是只有 SONY Xperia 了。而且 Xperia 还有一点好,不同地区的版本可以不解锁直接刷入。Motorola 跨地区刷入需要解锁,HTC 更是只有第三方渠道 S-OFF 后才能做到的事,Xperia 这边只要能搞到固件就能做到,这我觉得还是值得考虑的。尤其是如果发现国行的 Google 服务太过阉割、无法正常使用时,还可以直接刷入港行固件,享受到极致完整的 Google 服务。

(说到国行 Google 服务,这里注脚一下两点需要注意的:一个就是服务本身的阉割,目前我知道的包括了 Backup, Location History, Nearby Share 等;另一个是 services.googleapis.cn,这会导致 Google Play 商店遇到 [DF-DFERH-01] 问题。)

不过我也知道 Android 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当你选择小众品牌,诸如 SONY Xperia 时。它甚至可能连一个系统升级都做不好。
S1 论坛的 Xperia 1/5/10 Mark 2 专楼 前面还在其乐融融地交流,并纷纷表示这一代好起来了。除了相机和其他品牌对比有所不足(但对比往年的 Xperia 可以说是得到了质的飞跃),总算是进化到了适合小众人群选择的好用手机(而不是往年一样只能靠信仰支持)。结果 Android 11 一推送,一切都变样了。倒不是抱怨系统更新慢的,而是系统更新后 bug 太多主要是 CPU 调度出大问题导致 Geekbench 5 跑分大幅度下降,非常影响游戏体验。
而且系统升级也非常诡异。港版 Xperia 5 II 在今 (2021) 年 1 月 5 日推送了带有 2020 年 12 月 1 日 Android 安全补丁程序级别的更新,然后在 3 月 18 日才推送带有 2021 年 2 月 1 日 Android 安全补丁程序级别的 Android 11 更新。虽然这个速度不能算慢,既要有更快的系统更新又要类似原生的 UI 恐怕就只能看 Pixel 了。但就是很奇怪,说不上来的怪。

除了厂商的问题,Google 自己也是个大问题。从 Android 9 开始,每一代 Android 设计都有大改动。这实在是太不寻常了。按理说 Material Design 已经给到了一整套完整的设计,没有继续进行大改动的必要。但是 Google 还是每年都在改,虽然 iOS 也是每年有微调,但我认为这个幅度没有 Google 那么夸张。更何况我认为,Android 9 及以后的改动,都是越来越丑。

除此之外,Android 还有一点奇妙而独特的优势——早些年我通过 Google Opinion Rewards 获赠了不少礼金。用它在 Google Play 上购买了不少游戏,包括 FRAMED, Mini Metro, NFS Most Wanted, OK Golf, Poly Bridge, Prune, Reigns 等等。不过你也发现了,这其中不少游戏如 Poly Bridge 根本不适合在手机这么小的屏幕上游玩,Mini Metro 等也在过去有过限免。总体来讲没有什么非玩不可而我还没有另行购买或限免时收下的游戏,剩下那些游戏我也得承认我玩得不多。一是没时间,二是没精力。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看起来双持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只是主机是谁

更新 Android,iOS 作为备机

这便是我新近的想法,事实上重回 Android 的怀抱。

有时候我会想,我大一刚入学时不就是只使用一台 Android 的么?怎么现在又来考虑 Android 和 iOS 的话题?
除开 iCloud 生态,我发现了另一个关键区别:我那时候不用支付宝。
是的,就是完全不使用支付宝。校内使用校园卡,校外使用现金。自然也是使用现金给校园卡储值。在 2015 年的杭州,这一切并没有如此不可思议。举一个直观的例子:那时候自动售卖机支持的支付宝付款方式,是「嗖嗖嗖」的声波付。如果你都忘记了那是什么,这里是支付宝的 官方帮助页面。当然自动售货机还没上扫码支付也有成本的考量,但总之当时对现金没有如今这般不友善。而到了今天,这成为一项不得不留下的东西。哪怕是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接入的都是经由支付宝进行的实名验证。

所以即使我开始心水 Android 的新功能,一开始我考虑的却还不是原生的旗舰机。事实是一开始令我产生冲动的是 Redmi K30S,尤其是大电池这一点。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它甚至是 MIUI。不过很快就发现,作为红米的一员,它的摄影体验真的就只是能拍,仅此而已。而且 MIUI 恐怕是我真的上手以后就彻底用不下去了。所以后来 motorola edge s 出现后,我又有了新的冲动目标。但同样因为其低价做出的妥协,加上上一次联想给 Motorola 国行类原生 UI 提供的系统更新,还有种种小细节,最后也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过你发现了,前面两款手机都是 LCD 屏幕。这一度也是我选择手机时的必备要素。当然这和我一台手机要用几年的想法密切相关。OLED 屏幕一旦烧屏,就是不可逆的损伤,我不一定能接受。很可惜的是,2021 年的今天,却是再也没有顶级的 LCD 屏幕了。所以我的择机要求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 OLED 屏幕。说到底,这全是个人喜好。

更新 iPhone,Android 作为备机

老实说,这是一个目前看来更为合理的策略。毕竟 HTC U11+ 不过是 2017 秋季发布的手机,可 iPhone 6s Plus 是 2015 年秋季,它们之间本来就相差了两年。按先来后到的想法,本就应该如此更新。

只是如此的话,我甚至就不需要 Android 作为备机了。

我目前需要 Android 作为备机,并不是因为我有两张手机卡。事实上就是我的另一张手机卡在之前从 iPhone 6 Plus 升级为 iPhone 6s Plus 时插入了退役机 iPhone 6 Plus 中,再开启了 iOS 的短信转发功能,实现除了电话基本没有转发的伪双卡双待。也就是说,目前我出门携带的 Android,它并没有插卡。还带着 Android,就是因为 iPhone 6(s) Plus 无论是性能还是拍照都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虽然 iPhone 的 RAM 从来都不大,我也很怀疑到底新 iPhone 把游戏切到后台会不会被杀掉。)这种行为我自己都觉得真的是太扭曲了。

它本来应该是一个过渡形态,我却靠它将就了那么多年。直到现在,我自己都不知道未来要如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2021 年 5 月个人微型博客精选

啊?六年前也在用 iPhone?! 真没想到这世界上还有小馄饨和葱油拌面都做得这么难吃的店,难怪人都没有。说的就是在原先地铁凤起路站商业街赛百味位置上的葱妈妈。气得我吃完出门左转到蜜雪冰城买了个甜筒。早知道多走几步路去吃新丰好了。 其实我对手机屏幕是不是有点双标?说不接受 OLED 是因为它会烧屏,可是现在在用的 iPhone 屏幕边缘也有消不掉的黑色长条印子。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能买到的 LCD 旗舰,第一名是 iPhone 11,第二名是 iPhone SE (2020),这也太惨了。 现在杭州新闻客户端里面的「民意直通车」真的没什么花头好看了:涉及杭州公交就翻来覆去那么几句话,要不是装死,要不是答非所问;公共自行车就是 2020 年 8 月起暂停新服务点设立(恢复),一句话直接把 99% 的提问堵死了;地铁就更没话说了,基本上感觉是地铁自己没有丝毫发言权一样。 夏天手机真的很会发热,轻轻松松就上了 40 °C。 iCloud 网页版就差给自己贴上一块「废物」的标签了,纯粹都是恶心人的限制。 苹果地图(由高德地图为您呈现)好吗?当然好。 既有高德地图完善的地图数据(在杭州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又不必忍受原版高德地图臃肿的界面和「炫目」的广告,其中还能整合大众点评、携程等来自其他网站的数据。甚至在驾车导航时,路口导航图比高德自己展示的更清晰明了。 除了车牌限行还是坏的。 虽然现在杭州的车牌限行包括了工作日浙A、工作日浙A区域、工作日外牌、双休节假日西湖景区单双号等几个部分,但是这一套规则高德地图弄得清楚,百度地图也弄得清楚,就你苹果地图看到这么多规则直接吓晕过去了、给不到任何线路,只有关了限行功能才能给到一条不理会限行的线路?这不合理吧。 B4D 怎么开出西溪湿地东门到武林广场东(水牌如此)的区间了🤨 不过游客下了地铁会选择 B4C 或 B4D 前往西溪湿地倒是和上一次周杰伦在黄龙开演唱会时把 268 挤爆了的原因一致——在地图眼中,这一路过来是最直、最顺的路线,而算法中又很少会有考虑等车时间。 你们读 朝比奈的汉语发音是zhao 还是chao - 卓明谷 - Stage1st - stage1/s1 游戏动漫论坛 今年是 2021 年不是 2006 年吧(。 映月璟园(推广名「星创城|映月璟园」)自称是 4 号线勾阳路站(即好运街站)上

入职首月小记(下)之第一份正式工作的第一年

写在 2023 年的前言:这篇博文非常特殊。它本来是由两篇博文组成的,且各自的框架其实早在 2020 年就搭好了,距离发布出来只缺一些润色,但是这些润色工作一直拖着没有完成。而另一方面,对是否有必要对工作内容描述得那么细致这一点上在后来也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当然了,现在是有空闲时间来完成这些润色工作了,但也导致整篇博文时态非常混乱。但至少,现在我还是把它发布到了博客上。 写在 2020 年的前言:自去年 7 月入职以来,我在这家公司入职已近一年。这一年过来,有许多机缘巧合,也发生了许多事情。当然这段时间最值得说的不会是最初几个月的培训。它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么?我对此能说一点,但是它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自然是在岗培训时的见闻了。悲伤的是,入职以来我在写博客这一点上拖延症大发。原定去 (2019) 年就该发布的博文,2020 过了一个季度仍然还在草稿箱。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它才能和大家见面。但愿不要是永远不会。 毫无疑问,在同一天入职的新同事当中,我是学历最高的。虽然本科学历并不会区分你是二本还是一本,但一同办理入职手续的二十多名新员工,包括我在内只有两位是本科生,剩下那位还是普通的高等学院。所入职的这个岗位,(在当时)无论社招还是校招,学历的最低要求都仅是大专。虽然从今 (2020) 年开始,校园招聘的学历要求居然提升到了本科,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同时公司的人事在之前的校招季理应也走访了不少学校,参加了数场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可我鲜有关注过这些。结果便是到了毕业季,鲜有应届本科毕业生会来考虑这些岗位。倒也并不是我看不起二本或者大专,而且我也不应该有这种歧视的心态。但我忍不住会进行比较,可能这也是人的天性。 完成入职的安全教育后,接下来进行的便是理论培训。安全教育的考试真的非常简单,它们比我见过的任意一门大学选修课的期末考试都要容易——题型只有选择和判断,哪怕一时半会儿脑子短路、大脑一片空白,选项或描述也能给到一些提示。更何况问题几乎都是近似常识的难度,任意一位脑力正常的智人都能选出正确答案,所以大家也都是一次通过了。不过期中考试(包括之后的期末考试)就不一样了。选择题总共就三十分、没有填空题,其中还有 “关键题” 这种只要答错、不管最后考了几分一律算不及格的存在,可以说是有一点难度。尽管内容比较基础,但其中也有题目非常绕口,一时半会儿可能无法理清头绪。所以最后全班 22 人有

2023 双十一买了什么电脑硬件

距离上次双十一剁手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时间,这一年下来这台购置于 2019 年的台式机仍然工作良好,只在今年 3 月份额外添置了一条 16GB 的 RAM 条以改善 Cities: Skylines 的游玩体验(之前只有 8GB RAM 玩 CSL 确实有些痛苦了)。那么到了今年,这台电脑还有什么是可以升级而还没有升级的呢?没错,就是硬盘。 先给上太长不读的结论:今年双十一并不是一个适合购买 SSD 的好时机,尤其是对比今年 618,各款 SSD 价格均有小幅上涨。尽管 “电脑吧评测室” 给到的双十一 SDD 价格预测是持平于今年 618,但最终还是未能有如此之大的优惠幅度。只能说是好时机错过了就不再来。不过要是现在不入手的话,来年价格可是继续看涨的呢…… 首先先介绍一下目前电脑的硬盘使用情况。由于购入时间较早,且品牌机相对而言配置更保守,所以这台台式机出厂时仅自带了 256GB 的 SSD 和 1TB 的 HDD。虽然对本电脑小白而言,这一存储空间在当时听起来是够用好几年也塞不满的。然而事与愿违,这台电脑的存储空间目前还是显得不那么够用了。一方面是这台电脑搭配的 GTX 1660 6GB 显卡虽然在当时只是 RTX 20 系列的下位替代,但如果不追求极致的高画质流畅体验,1080p 的游戏体验在今天也不落俗,甚至部分品牌机在今年仍然推出了搭载这一显卡的台式机(黄老板定价、出货不做人则是除了成本考量外的另一个因素);而另一方面,现在的游戏占用空间动辄二三十个吉,甚至我后来购买的 Forza Horizon 4 占用硬盘空间达到了惊人的 100GB。就算不考虑游戏,Netflix 和 Crunchyroll 近年来放出的《名侦探柯南》数码修复版对早先赛璐璐作画的集数进行了胶片重扫,早期集数的画质得到了飞一般的进步,具有特别的收藏价值,但也在我的硬盘中占据了不少的空间。结合上述两点,这台台式机的硬件上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落伍,纵使 CPU 确实和现代硬件有点脱节,也不妨碍再继续将其使用几年。现在购置新电脑不仅不划算,也不是特别有必要。只是硬盘存储空间不足确实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不过作为品牌整机,其升级方面较受限制的弊端此时就显露了出来。不同于 3 月份升级内存时我都懒得写博文那么方便(因为事实上就是还有一个多余的内存条插槽,只要买好匹配的内存条后直接插入即可,真的没有什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