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与 iOS,2021 及以后我会怎么选
就算再怎么说 Android 与 iOS 越来越相像,它们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统。
早在去 (2020) 年 iPhone 12 系列上市的时候,我就(又)想来写一篇博文来对比一下我将如何选择 Android 与 iOS。只不过当初的选择还是坚定认为应当 Move to iOS,现在却又有些偏向于 Android。相关的微型博客之前零零碎碎发了很多,这里算是一个汇总,也有一些补充。
当然了,整篇博文都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不一定正确,也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整篇博文更像是我个人的自言自语,对其他人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毕竟我也有一些需求非常扭曲。
顺便一提,直到这篇博文结束,我都没有做出任何事实上的选择。所以如果仅仅是面临与我相似的处境,想要看一下其他人是如何选择的,此时此刻可以关闭这个页面了。
我是否依赖于 iCloud 生态
说到 Android 与 iOS 最大的区分点,其实却是 iCloud 生态。
原因很简单:Google 或 Microsoft 服务,在 Android 或 iOS 上都能获得很棒的体验;唯独 iCloud,是与 Apple 全家桶牢牢绑定的。虽然 Apple 有在 Android 上推出 Apple Music 的客户端,也有给 iCloud for Windows 提供浏览器书签及密码的同步,这却完全不意味着 Apple 会将自己 iCloud 生态的其他成员带到 Android 上。
事实上,Apple 在 Google Play Store 上总共也才推出了三款应用: Apple Music, Beats, Move to iOS. Beats 是用来管理 Beats 耳机的(毕竟这是 Apple 收购而来的硬件厂商),Move to iOS 则提供了 Android 向 iOS 数据迁移的平台,它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将手机短信从 Android 迁移至(全新设置的)iPhone 的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Apple 其实基本没有为 Android 打造 iCloud 生态的想法。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尽可能扩宽自己的客户群。倘若 Apple Music 不是采用每月订阅的会员制,我想 Apple 也不会为其推出 Android 客户端。所以不管是基础的 iMessage 信息,或是 iCloud 版的 Office 三件套,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出 Android 版。能像后者一样在 Windows 下使用网页登录时提供一个有所阉割的网页版已经是极限了。
因此如果需要使用 Android 作为主力机,就不能对 iCloud 中无法跨平台的那部分有依赖。接下来就是我对 iCloud 各个部分是否有依赖进行的分析。
邮件 & 通讯录 & 日历
这三项服务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很容易就能使用第三方软件同步。只需要在 Apple ID 帐户页面生成一个 App 专用密码,不管是 Windows(直接添加电子邮件账户即可)还是 Android(使用 DAVx⁵ 等软件),就可以双向同步 iCloud 中的邮件、通讯录、日历等内容。因此这些东西同步起来没有什么压力。
当然我得承认 CalDAV / CardDAV 同步使用起来肯定是没有在 iDevice 上使用 iCloud 同步来得爽的。一方面前者的同步一般是指定时间间隔或本地修改后再发起同步,后者却几乎能做到双向实时;其次,部分不存在于 CalDAV / CardDAV 中的标准字段(如农历生日)就不会同步,而有些标准字段(如日程的地址)即使同步了也没法像其在 iDevice 一样预估出行时间推送通知,或是其他一些进阶的处理;最后,如果有共享日历日程或之类的内容,自然是只能使用 iDevice 才能管理的,再其次也是 iCloud 的网页版。
因此总体而言仅仅是能用。不过既然真的要用 Android 当主力机,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直接使用 Gmail & Google Contacts & Google Calendar 不是吗(。
除非你像我一样,家人们使用的都是 iPhone,在 iCloud 上有一个共享的日历。
备忘录 & 提醒事项
这两样东西它很特殊。它们理应是可以通过 Exchange 服务同步的。但是因为 Apple 对其进行了修改,所以现在不行了。以提醒事项为例,升级到 iOS 13 后第一次进入,软件会提醒你升级提醒事项清单。虽然可以选择不升级,但唯升级后方可使用新功能。结果就是,升级前所有的提醒事项都是可以通过 Exchange 服务同步的,升级后只会留下一个 Reminders⚠ 的列表,内含两项任务: “Where are my reminders?” 和 “The creator of this list has upgraded these reminders. Learn more here: https://support.apple.com/HT210220” . 提醒你唯升级至 iOS 13 或更高版本才可使用提醒事项。如果你现在还有未能升级至 iOS 13 的 iPhone,打开提醒事项能看到一样的东西。
不过它们的替代品也有很多。Google 有 Google Keep 和 Google Tasks,Microsoft 有 OneNote 和 To Do。切换一下不算是太难的事。
照片 & 云盘
啊哈,这是对我最无所谓的内容了。
因为 iOS 的文件管理几乎为零,所以我很少会想到 iCloud 本身是一个网盘,因此也就不会把它当作网盘使用。或更确切地说,不会单纯往上传输文件。各类 App 还是会利用网盘存放文件用于同步之类的。更何况 iCloud 免费空间仅有 5 GB,我又不是其付费用户。这么一点点空间非常不经用,我连 iCloud 备份都没开,全靠 iTunes 有线连接时的备份。所以,只要我主力机不是在使用 iPhone 时,我就没必要想着 iCloud 上存放了什么。
Pages & Numbers & Keynote
它们其实就是 Apple 生态下的 Office 三件套。在我看来,它们和「备忘录 & 提醒事项」一样——仅能通过网页版访问,但同时拥有众多替代品。尤其是国内,Word & Excel & PowerPoint 已经事实上垄断了市场,哪怕你使用 WPS 最终还是要输出成它们的格式。我也不就职在设计公司,单位电脑并不采用 macOS 系统。所以即使是办公,使用的也是 Microsoft Office。
因此这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当然,如果不算入我放在 Numbers 上共享的家庭记账本的话……
Safari 书签 & 钥匙串
其实我在 Safari 上没有什么独到的数据。又或者说我 Safari 上几乎所有的数据都是我使用 iCloud for Windows 自动同步过去的。在可预见的未来,Apple 都没有理由关闭 iCloud for Windows(尽管可能会不停砍功能),所以这完全不是问题。
综上,理论上讲,我完全可以脱离 iCloud 生态。只不过在之前使用 iPhone 时,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挖了坑。主要是和家人共享的那一部分,虽然确实 Google 无法推开而 Microsoft 过于繁重。好在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没法处理。再不济使用家里人退下的旧款 iPhone 也是一个办法(虽然现在好几台 iPhone 都停留在 6s 这一代)。
确定我对 iCloud 没有 100% 的依赖后,往下的讨论才有意义。不然的话,闭眼直接买 iPhone 就好。要考虑的仅仅是要买中杯、大杯还是超大杯。
既然对 iCloud 有一定需求,为什么还在考虑逃离 iPhone
我在担心 iPhone 出什么问题
目前来讲,iPhone 已有问题中最令我担心的还是信号,尽管我也得承认其实并不是特别明显的差异。但是我妈在换上 iPhone 11 后就感觉她卧室的 Wi-Fi 信号不行,尤其是在观看淘宝直播时,并表示有时甚至不如直接用移动数据。尽管 iPhone 11 采用的是英特尔基带,而 Apple 自 iPhone 13 开始才重新用回高通基带。
不过我目前在使用 iPhone 6s Plus 时也感受到 iPhone 的信号表现至少说是不顶尖。主要体现在两个场景:一是从电梯等无信号的地方走出来之后,信号会长久停留在 2G,除非开关飞行模式后才能快速恢复 4G;而是搭乘地铁 1 号线在人多的区段(比如说从彭埠到闸弄口)经常有信号无网,什么都加载不出来。当然因为时间跨度的问题,我目前没有做和 Android 的对比实验(比如说后者就是因为现在地铁上人多了特别多,拿什么手机来都是有信号无网),而且这也可以说是小问题,但使用起来总会感觉有点不爽。
然后就是 iPhone 所呈现出来的无线化趋势。这分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已经在进行的数据传输,另一方面是传闻中的充电。
数据传输方面趋势倒已经很明显了。macOS 上服役多年的 iTunes 被一分为四,由 Apple Music, Apple TV, Apple Books 和 Apple Podcast 所取代。而原先 iTunes 所承载的备份与同步,则转移到了访达上。这么一来,未来利用 Wi-Fi 甚至是隔空投送进行同步都是有可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自打推出 Apple Music 开始,Apple 想着的就应该是普通数据全部都可以通过 iCloud 来同步。哪怕没有把闪电接口拿掉,Apple 主推的也会是 iCloud 同步或 Apple 生态中的隔空投送。所以这一方面发生什么我都不会太惊讶,只是那样就难受了——我至今将手机拍摄的照片导入至电脑,使用的还是有线连接。毫无疑问,我使用的是 Windows 电脑。
至于无线充电的传闻,则是说 Apple 会采用 iPhone 12 系列新出现的 MagSafe 取代之前使用多年的闪电接口,来做出一部真真正正的无接口手机。这样的新闻进入到 2021 年以来几乎每周都有。不过郭明錤最新的预测又是最近不会推出无接口手机。对我来说,只能等着看了(。
还有电池的问题。尽管靠着基本没有后台,3000 mAh 电池的 iPhone 续航表现能比 4000 mAh 电池的 Android 表现都要好。这自然是 iOS 的优势,也是 Android 无法企及的部分,尤其是国内。虽然我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应用需要它留在后台推送通知。可是电池容量毕竟也是摆在那边的物理限制,谁不希望电池能更大一点来让续航更好一点呢?再怎么优化调整,也不会有更大的电池带来的续航提升明显。不过这也是 Apple 的性格,如果 Apple 会为了塞入更大的电池而在其他方面妥协,那它就不是 Apple 了。
此外 iPhone 电池衰减的速度也太快了吧!尽管设置中的电池健康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可是一年下来就从 100% 的健康度下降到 80%+ 那也太夸张了。而且同时,也确实能感受到电池不是那么耐用了。我也不清楚是使用习惯使然还是什么缘故至少到现在除了 Moto X Style,我还没遇到过其他电池老化如此迅速的 Android 手机。
最后是 iPhone 的配件问题。这倒算是纯粹的个人情绪发泄了,可是消费电子嘛!自己用得开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众所周知,从 iPhone 12 这一代开始,Apple 借着环保的名义精简了 iPhone 包装内的充电器和耳机,并将之前非 Pro 机型包含的闪电转 USB 连接线统一替换为 USB-C 转闪电连接线(以上均为 Apple Store 官方说法)。虽然从 iPhone 11 Pro 到 iPhone 12 Pro 的角度讲,售价不变而最低存储容量上涨,哪怕配件精简也确实让利了;但从 iPhone 11 到 iPhone 12,不仅仅售价涨过一轮(iPhone 11 的起价仅和 iPhone 12 mini 相同),还精简了配件,这就令我感觉非常不爽。甚至连 iPhone 11 和 iPhone SE (2020) 也一齐精简了包装,而(第三方经销商)价格却并没有更优惠。
配件的缺失对我这种并不是经常更新的人来说完全无法接受。如果现在我购入 iPhone 12 Pro,不仅仅只能使用祖传的「五福一安」充电头「养生」充电、不能享受 18 W 快充的便利,甚至连一副可以使用的耳机都没有!也许会有人说那可以用蓝牙耳机啊?用 AirPods 还能获得比 EarPods 更加的收听体验(毕竟原装耳机也不用管什么音质之类的玄学话题了)。首先,蓝牙耳机它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还需要我另行购买;其次,我平常没有经常使用耳机的需求,所以不会经常充电,但在偶尔使用的场合(比如说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总不好让我开外放吧)突然发现蓝牙耳机没电了就未免就太尴尬;第三,蓝牙配件的电池衰减也是一个不得不要考虑的问题,我使用的小米手环不过两年,续航便从一开始的 18 天下滑到了今天的 9 天。蓝牙耳机本身续航就是以小时计,这要再往下衰减,怕是过不了几年就用不了了。每隔几年就要重新买一副新蓝牙耳机?这可不是我想要的。
当然,18 W PD 快充头随便就能买(包括之前锤子坚果清仓时就有,但我错过了充电宝、不好拼单),闪电接口的有线耳机数量也不少、也不会太贵。我只是想到这一点就有点不爽罢了。
Android 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手头上的 Android - HTC U11+,永久地停在了 Android 8.0.0。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在关心 Android 新系统的动向的。因此我也很心水新版本 Android 的部分新功能。比如我认为 Android 数字健康中就寝时间的灰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既不会在有必要时特别难受,又可以敦促自己放下手机。我曾想在 iOS 上能否通过快捷指令复刻这一操作,却发现 iOS 没有给到这个控制的开关。倒是有增强对比度,可以在开启深色模式时使画面比较容易看清。
当然了解 Android 的朋友也知道,Google 说是说每年有那么多新功能,其实不少都只提供给自家的 Pixel,甚至就连 Pixel 也是按代给到新功能的。那么 Android 的最佳体验就应该使用 Pixel。只不过,Google 一直没有给到中国大陆运营商的 VoLTE 配置文件。而我日常主用的是电信,所以意味着不进行一些技术处理(需要解锁 Bootloader 等)无法正常使用。而 Ingress 进化到 Prime 后跟进了 Pokemon GO 上的 SafetyNet 检测,还有其他不少 Android 游戏亦是如此。所以也算是这么多年来头一次,我接受不解 BL 锁不 Root 的 Android。这也同时意味着我的选择列表中不包含了 Pixel。
所以我的初步选择是什么呢?
原生或类原生(但不能太智障的类原生)旗舰机,电信至少要能有原厂的 VoLTE 支持。我能想到的是只有 SONY Xperia 了。而且 Xperia 还有一点好,不同地区的版本可以不解锁直接刷入。Motorola 跨地区刷入需要解锁,HTC 更是只有第三方渠道 S-OFF 后才能做到的事,Xperia 这边只要能搞到固件就能做到,这我觉得还是值得考虑的。尤其是如果发现国行的 Google 服务太过阉割、无法正常使用时,还可以直接刷入港行固件,享受到极致完整的 Google 服务。
(说到国行 Google 服务,这里注脚一下两点需要注意的:一个就是服务本身的阉割,目前我知道的包括了 Backup, Location History, Nearby Share 等;另一个是 services.googleapis.cn,这会导致 Google Play 商店遇到 [DF-DFERH-01] 问题。)
不过我也知道 Android 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当你选择小众品牌,诸如 SONY Xperia 时。它甚至可能连一个系统升级都做不好。
S1 论坛的 Xperia 1/5/10 Mark 2 专楼 前面还在其乐融融地交流,并纷纷表示这一代好起来了。除了相机和其他品牌对比有所不足(但对比往年的 Xperia 可以说是得到了质的飞跃),总算是进化到了适合小众人群选择的好用手机(而不是往年一样只能靠信仰支持)。结果 Android 11 一推送,一切都变样了。倒不是抱怨系统更新慢的,而是系统更新后 bug 太多主要是 CPU 调度出大问题导致 Geekbench 5 跑分大幅度下降,非常影响游戏体验。
而且系统升级也非常诡异。港版 Xperia 5 II 在今 (2021) 年 1 月 5 日推送了带有 2020 年 12 月 1 日 Android 安全补丁程序级别的更新,然后在 3 月 18 日才推送带有 2021 年 2 月 1 日 Android 安全补丁程序级别的 Android 11 更新。虽然这个速度不能算慢,既要有更快的系统更新又要类似原生的 UI 恐怕就只能看 Pixel 了。但就是很奇怪,说不上来的怪。
除了厂商的问题,Google 自己也是个大问题。从 Android 9 开始,每一代 Android 设计都有大改动。这实在是太不寻常了。按理说 Material Design 已经给到了一整套完整的设计,没有继续进行大改动的必要。但是 Google 还是每年都在改,虽然 iOS 也是每年有微调,但我认为这个幅度没有 Google 那么夸张。更何况我认为,Android 9 及以后的改动,都是越来越丑。
除此之外,Android 还有一点奇妙而独特的优势——早些年我通过 Google Opinion Rewards 获赠了不少礼金。用它在 Google Play 上购买了不少游戏,包括 FRAMED, Mini Metro, NFS Most Wanted, OK Golf, Poly Bridge, Prune, Reigns 等等。不过你也发现了,这其中不少游戏如 Poly Bridge 根本不适合在手机这么小的屏幕上游玩,Mini Metro 等也在过去有过限免。总体来讲没有什么非玩不可而我还没有另行购买或限免时收下的游戏,剩下那些游戏我也得承认我玩得不多。一是没时间,二是没精力。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看起来双持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只是主机是谁
更新 Android,iOS 作为备机
这便是我新近的想法,事实上重回 Android 的怀抱。
有时候我会想,我大一刚入学时不就是只使用一台 Android 的么?怎么现在又来考虑 Android 和 iOS 的话题?
除开 iCloud 生态,我发现了另一个关键区别:我那时候不用支付宝。
是的,就是完全不使用支付宝。校内使用校园卡,校外使用现金。自然也是使用现金给校园卡储值。在 2015 年的杭州,这一切并没有如此不可思议。举一个直观的例子:那时候自动售卖机支持的支付宝付款方式,是「嗖嗖嗖」的声波付。如果你都忘记了那是什么,这里是支付宝的 官方帮助页面。当然自动售货机还没上扫码支付也有成本的考量,但总之当时对现金没有如今这般不友善。而到了今天,这成为一项不得不留下的东西。哪怕是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接入的都是经由支付宝进行的实名验证。
所以即使我开始心水 Android 的新功能,一开始我考虑的却还不是原生的旗舰机。事实是一开始令我产生冲动的是 Redmi K30S,尤其是大电池这一点。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它甚至是 MIUI。不过很快就发现,作为红米的一员,它的摄影体验真的就只是能拍,仅此而已。而且 MIUI 恐怕是我真的上手以后就彻底用不下去了。所以后来 motorola edge s 出现后,我又有了新的冲动目标。但同样因为其低价做出的妥协,加上上一次联想给 Motorola 国行类原生 UI 提供的系统更新,还有种种小细节,最后也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过你发现了,前面两款手机都是 LCD 屏幕。这一度也是我选择手机时的必备要素。当然这和我一台手机要用几年的想法密切相关。OLED 屏幕一旦烧屏,就是不可逆的损伤,我不一定能接受。很可惜的是,2021 年的今天,却是再也没有顶级的 LCD 屏幕了。所以我的择机要求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 OLED 屏幕。说到底,这全是个人喜好。
更新 iPhone,Android 作为备机
老实说,这是一个目前看来更为合理的策略。毕竟 HTC U11+ 不过是 2017 秋季发布的手机,可 iPhone 6s Plus 是 2015 年秋季,它们之间本来就相差了两年。按先来后到的想法,本就应该如此更新。
只是如此的话,我甚至就不需要 Android 作为备机了。
我目前需要 Android 作为备机,并不是因为我有两张手机卡。事实上就是我的另一张手机卡在之前从 iPhone 6 Plus 升级为 iPhone 6s Plus 时插入了退役机 iPhone 6 Plus 中,再开启了 iOS 的短信转发功能,实现除了电话基本没有转发的伪双卡双待。也就是说,目前我出门携带的 Android,它并没有插卡。还带着 Android,就是因为 iPhone 6(s) Plus 无论是性能还是拍照都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虽然 iPhone 的 RAM 从来都不大,我也很怀疑到底新 iPhone 把游戏切到后台会不会被杀掉。)这种行为我自己都觉得真的是太扭曲了。
它本来应该是一个过渡形态,我却靠它将就了那么多年。直到现在,我自己都不知道未来要如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