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恨少的近现代史纲要作业——《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后感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也是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语言可以沟通,而动物没有。而语言,就逐渐形成了文化并代代传承,最终形成一种精神。而作为一个浙江人,自然也有需要传承的浙江精神。而《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一书也就是围绕着浙江精神的提出与内涵、地域文化和精神形成及浙江精神推动浙江发展展开的。
![]() |
无良博主翻出了自己一年前写的作业凑数( |
浙江精神,是一种被全省人民所认同的、能够催人奋进的、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群体意识、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的理论概括。这个定义听起来可能有点空,但实际上,浙江精神时时刻刻都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这就是浙江精神最简单也是最到位的概括。浙江临海,自然资源又比较匮乏,因此自古时商业发展就特别繁荣。正是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才使得浙江人可以走遍天下。
以城市中出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例。“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在交通领域就是指乘客从车站下车后回到自己居住的居民楼下这一段路程的问题。这一段路普通的公交线路完全不可能到达,需要借助其他类型的公共交通进行接驳,才能使公共交通有足够的吸引力,令市民放弃自驾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一开始打算用车型较小的“小区巴士”来解决问题。这看起来很美好,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班次没有保障,很快就沦落为了黄鱼车一样的存在,令人诟病。于是,讲求实效的浙江人便停止了“小区巴士方向的探索。
虽然一开始遭遇了失败,但是凭借着浙江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浙江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因此,杭州开始慢慢发展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美国一家专业户外活动网站曾对全球五百余个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进行打分排名,根据项目规模、使用频次、借还车便利度等六项指标的综合测评,杭州摘得“全球最佳公共自行车服务”桂冠。目前,杭州市八城区均建设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老城区基本实现300米范围内有服务点,实现了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对接,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这不得不说是体现了浙江人的智慧头脑与创新能力。在2015年,更是推出了”微公交“系统,解决了公共自行车无法或者难以设点地方的交通问题,并且因为班次时间公开,可以享受换乘优惠,也是受到了许多市民的欢迎。
身为浙江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需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浙江精神深切的贯彻到我们的日常行为举止之中,成为我们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