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旅游感想
出去旅游了五天,总该有些感想。
我打算差不多退宅了。
入宅的一年真的过得很美好。
甚至要退宅也是看动漫有感而发的。
EVA后面几集对心理的刻画和揭示真的很深刻。
看完EVA就觉得不能再继续在二次元里过下去了,
当然这次江苏旅游也是促成的原因之一。
看动漫很多时候是对心理上的满足,是对空白的填补。
但是也并非必须要用这种方式填补。
我们可以做很多更实际的东西来达到这些效果。
例如提升自身修养、例如为他人服务之类的。
未来也要靠自己的实际能力来把握的,动漫却有时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我打算用更实际的一些东西来代替动漫。
加入乱七八糟的社团也好,多读点书也好,学习一点技能也好。
甚至跟某些长者说的,谈一场恋爱也好也好。
在和女生交往的途中总能遇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的。
的确需要多接触一些现实世界的。
然而对于对他人世界的好奇,也许可以用阅读来替代。
高一时班主任就跟我们说其实趁着你们学业压力打起来之前可以多看一点书。
然而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我在高三才真正发现,
虽然在高三也读了不少名作,然而时间有限实际也并不多。
真是觉得意识到问题太晚了。
经典和动漫不同。经典是经历过时间沉淀的,而动漫则大多是商业化的成果。
过去的作家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去违背自己的初衷写下违心的文字,
但它们还是流传下来了,因此有它们存在的价值。
不过退宅不等于不再看了。总是有点牵绊在那儿的。只是不会把它当作全部了。
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18年并没有做什么。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候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意识到差距并不代表消沉,而是奋斗的开始吧。
很多事情感觉自己做得好的,实际也能做好。而就是会拖着,也可能是恐惧。
差距就在这里被拉出来了。
对自己狠一点,严格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未来是你自己的,这是对自己的好吧。
也许领悟到的有点晚了。
曾经说过到了大学要好好学习。说来惭愧前面12年真的没有什么用功。
毕竟大学的只是和之前的12年完全不同。
正好可以当作一个新的开始吧。
也希望自己不要再拖了。
再谈谈朋友。
可以说高二之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是不同的。
再读高二之前我的朋友圈还是非常大的。几乎和每个人都可以合的来。
而高二之后就小了起来。
说是宁缺毋滥,而实际上算是画地为牢。
交友也变得十分被动。秉承的是永不主动的原则。
这点或许我的粉会有感受。
然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变成那样。
但是具体的后果就是觉得自己近两年过得很孤独。
也许说这话会伤害到这两年来一直在我身边陪着我的人,但是这是真实的感受。
不过还是要谢谢你们了。
到最后我觉得自己存在感低了,实际就是自作孽。
总是有人会默默地关注着你的。
然而不主动的去对待他人,怎么可能有很多人会找上你来?
所以大学,还是要变回原来的那个我。
最后是在南京博物院里想到的,整个基调没有之前那么凝重。
南京博物院的确令人十分震撼,但是数字馆却给人感觉十分差劲。
博物馆是保留人类、保留地球历史的地方,或者说是圣地。
很多年来,由于技术的限制,博物馆内展出的物品只能是属于一个时间点的东西。
例如一个青铜鼎、一副卷轴、一件衣服之类的。
他们仅有的属于时间的维度是他们千百年来由于岁月的侵蚀造成的风化、变质。
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而还有很多物品是自身拥有时间维度的。
例如一首歌曲、一场舞蹈,甚至艺术品的创作过程。
它们在过去的确没法保存,或者必须用另一种手段保存。
例如将歌曲写在乐谱上、舞蹈用文字叙述出动作。
然而有些时候这种转换并不是等价的,或者根本无法转换。
而现代数字技术则将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不仅保存了下来,还可以藉由数字设备进行重现。
我觉得这才是数字馆的真正意义。
而并不是用拙劣的3D技术去揣测,然后重现过去的某一场面。
或者将一些东西开发成互动程序供游客们游戏,以示科技的先进。
我觉得将已经记录下的东西进行重现,就足够了。
这样的数字馆的内容,才能和其它馆的陈列等价的。
当然这种有时间维度的东西也不必再保存在博物馆里了。
其实纪录片就是目前最流行的将有时间维度的东西保存下来的手段。
借助英特网,则是如虎添翼吧。
By ANLOF
2015.8.18
我打算差不多退宅了。
入宅的一年真的过得很美好。
甚至要退宅也是看动漫有感而发的。
EVA后面几集对心理的刻画和揭示真的很深刻。
看完EVA就觉得不能再继续在二次元里过下去了,
当然这次江苏旅游也是促成的原因之一。
看动漫很多时候是对心理上的满足,是对空白的填补。
但是也并非必须要用这种方式填补。
我们可以做很多更实际的东西来达到这些效果。
例如提升自身修养、例如为他人服务之类的。
未来也要靠自己的实际能力来把握的,动漫却有时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我打算用更实际的一些东西来代替动漫。
加入乱七八糟的社团也好,多读点书也好,学习一点技能也好。
甚至跟某些长者说的,谈一场恋爱也好也好。
在和女生交往的途中总能遇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的。
的确需要多接触一些现实世界的。
然而对于对他人世界的好奇,也许可以用阅读来替代。
高一时班主任就跟我们说其实趁着你们学业压力打起来之前可以多看一点书。
然而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我在高三才真正发现,
虽然在高三也读了不少名作,然而时间有限实际也并不多。
真是觉得意识到问题太晚了。
经典和动漫不同。经典是经历过时间沉淀的,而动漫则大多是商业化的成果。
过去的作家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去违背自己的初衷写下违心的文字,
但它们还是流传下来了,因此有它们存在的价值。
不过退宅不等于不再看了。总是有点牵绊在那儿的。只是不会把它当作全部了。
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18年并没有做什么。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候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意识到差距并不代表消沉,而是奋斗的开始吧。
很多事情感觉自己做得好的,实际也能做好。而就是会拖着,也可能是恐惧。
差距就在这里被拉出来了。
对自己狠一点,严格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未来是你自己的,这是对自己的好吧。
也许领悟到的有点晚了。
曾经说过到了大学要好好学习。说来惭愧前面12年真的没有什么用功。
毕竟大学的只是和之前的12年完全不同。
正好可以当作一个新的开始吧。
也希望自己不要再拖了。
再谈谈朋友。
可以说高二之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是不同的。
再读高二之前我的朋友圈还是非常大的。几乎和每个人都可以合的来。
而高二之后就小了起来。
说是宁缺毋滥,而实际上算是画地为牢。
交友也变得十分被动。秉承的是永不主动的原则。
这点或许我的粉会有感受。
然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变成那样。
但是具体的后果就是觉得自己近两年过得很孤独。
也许说这话会伤害到这两年来一直在我身边陪着我的人,但是这是真实的感受。
不过还是要谢谢你们了。
到最后我觉得自己存在感低了,实际就是自作孽。
总是有人会默默地关注着你的。
然而不主动的去对待他人,怎么可能有很多人会找上你来?
所以大学,还是要变回原来的那个我。
最后是在南京博物院里想到的,整个基调没有之前那么凝重。
南京博物院的确令人十分震撼,但是数字馆却给人感觉十分差劲。
博物馆是保留人类、保留地球历史的地方,或者说是圣地。
很多年来,由于技术的限制,博物馆内展出的物品只能是属于一个时间点的东西。
例如一个青铜鼎、一副卷轴、一件衣服之类的。
他们仅有的属于时间的维度是他们千百年来由于岁月的侵蚀造成的风化、变质。
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而还有很多物品是自身拥有时间维度的。
例如一首歌曲、一场舞蹈,甚至艺术品的创作过程。
它们在过去的确没法保存,或者必须用另一种手段保存。
例如将歌曲写在乐谱上、舞蹈用文字叙述出动作。
然而有些时候这种转换并不是等价的,或者根本无法转换。
而现代数字技术则将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不仅保存了下来,还可以藉由数字设备进行重现。
我觉得这才是数字馆的真正意义。
而并不是用拙劣的3D技术去揣测,然后重现过去的某一场面。
或者将一些东西开发成互动程序供游客们游戏,以示科技的先进。
我觉得将已经记录下的东西进行重现,就足够了。
这样的数字馆的内容,才能和其它馆的陈列等价的。
当然这种有时间维度的东西也不必再保存在博物馆里了。
其实纪录片就是目前最流行的将有时间维度的东西保存下来的手段。
借助英特网,则是如虎添翼吧。
By ANLOF
2015.8.18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