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读《瓦尔登湖》有感
1845 年的一个春天,一个美国人独身一人,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马萨堵塞州无人居住的一座与世隔绝的小湖边的山林中,砍倒了一些树木,建成了一栋小木屋,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两年后,他发表了举世闻名的《瓦尔登湖》,这个人就是梭罗。
他在湖边的生活是相当惬意的。他在文中写道:“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在他的眼里,在他面前的,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富有生机的生命体。他在心中也深爱着这一坛湖水。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工业的魔爪就伸向了这最后一方净土。“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却不但没有跑到这湖上来游泳或喝水,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是湖水混浊了”,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无声的控诉!这是一种伟大的个人情怀,它不因利益而驱动,只因想得到自己想要的。
当然,梭罗不可能只是出于个人的情怀就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一篇文章的,也不会流传至今,选入课本。这离不开当时美国的时代背景。19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面对这种现象,很多人都产生了疑问:难道资本主义商品化社会就是我们人类的理想家园吗?难道现实中的金钱社会就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吗?带着这种种疑虑,梭罗在这片只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之中,向世人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只可惜,终究没有人听见他的呼喊。其实,梭罗在当时就提出了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然而,当时西方各国只顾追逐眼前利益,全然不顾今后的发展,留下了难以抹平的灾难:黑风暴、飓风、旱灾……一次次的自然灾害正是大自然发出的控告!
反观今天的中国,似乎正面临着与美国 19 世纪时同样的问题。一边是经济高速发展,一边是环境被严重破坏,我们急切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想,如何找到平衡的方法,梭罗已经在书中给出了,但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能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奥妙。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