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
说到世界上著名的剧作家,很多人马上都会想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中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然而,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也有一个能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身份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就是被尊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曹禺。
曹禺出生在1910年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因此就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这次我所阅读的《雷雨》就是曹禺在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所创作的处女作。《雷雨》以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的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尖锐的矛盾以及周家、鲁家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我看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作为话剧的剧本,《雷雨》与我们平常所阅读的文章显得有很大的不同。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平常所阅读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然而剧本不行,剧本只能通过主人公的表情、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心情与处境。另外一个区别点就是小说、散文前后的时间跨度可以很长,可以从一岁一直讲到一百岁;但是剧本却需要将尽可能多的矛盾安排在尽可能少的时间之中。以《雷雨》为例,作者将两家前后三十年的恩怨集中在这一天的晚上爆发,利益的对立与价值观的冲突在这一天的晚上得到了爆发。
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我生长在封建气氛很浓的家庭里,我周围的亲属、朋友,差不多都是封建社会里的核心人物,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因而《雷雨》的优秀不仅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细致的刻画,更在于出彩的内容。
虽然现在书中的情节早已不会再发生,但这本书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瞥见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