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博客?

今年以来似乎总是听到社交媒体们的坏消息。先是 Telegram 在推出了 Premium 大会员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违背了自己曾经许诺过的「不会将现有功能改为会员专属」(“Not to worry though: all existing features remain free,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new free features coming.”) 的承诺、将在公开群组中以频道身份发言的功能改为 Premium 专属,又变本加厉无事先通知地回收了部分公开频道及群组的 username,而后又推出了 username 拍卖,使用的还是早先与其割席的 TON 虚拟货币。而现在,Elon Musk 入主 Twitter 后也轮番上演了一出出大戏。不过我既不是什么互联网资讯博主,也不是什么财经博主,相关事态在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想必也在变化之中,所以就不进行复述了。

不过确实有一点发生了变化:我时间线上不少用户都留下了自己在 Mastodon 的用户名或是个人博客以防失联。不过我对前者倒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现在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回归博客的好时机么?

只要一看本博客的博文归档即可发现,近年来——尤其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本博客的更新频率直线下降,而内容方面原有的公共交通(巴士、地铁等)浓度也下降了很多。这也反映了我的现实生活: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我很少能像读书时一样留出大量时间打理我的博客了。我的博客最早还是用免费的服务器提供商自建的 WordPress,虽然听起来对自己辛辛苦苦写下的博文很不负责,但是 WordPress 的「可玩性」比起现在的 Blogger 高多了。当然,免费的服务器提供商确实经常跑路,所以最后也是为了稳定才搬移到了 Blogger。(WordPress.com 的免费方案实在是不大够用……)尽管 Google 大刀部也有着不俗的战绩,但考虑到 Blogger 这款产品应该更接近于 YouTube,本身不赚钱还贴钱、但是广告可以赚钱,所以似乎也算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不过说到工作,目前的状况确实不算是理想。本来是抱着「翻班也不过如此」的想法来的应聘,实际开始工作后却发现翻班远比我想象中要累很多。当然,好处是不可能再让你随随便便加班了。可是代价是什么呢?自然以原先的想法,有一条完整的升职预想路径。但现在我却不想按这条既定路线走了,可我也没有其他的后备选择。结果就是和现在一样不上不下、进退两难。而公共交通方面的内容产出,除了自身原因,目前的客观情况也令我对其失去了兴趣。巴士方面不用多说,杭州公交已经是开启了全面摆烂的路线,线网继续秉承着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原则:光看丁桥地区的地面巴士密度一定会认为杭州公交的服务质量全国都能排到前列,各种不同种类的巴士分工明确、级别清晰,等候时间也尚可,甚至还有线路冗余;但再一看转塘等地,填补空白向来靠的是拆东墙补西墙,还净是把一些长线往小路里绕,服务班次也特别不靠谱,间隔经常 20 分钟起步、动辄半个小时。而地铁,本来还指望杭港地铁能在继引入陈如茵的英文广播后加入更多的港铁元素,现实却是反而是被杭州地铁更加的同化了。虽然现在杭港地铁和杭州地铁还是有显著的区别,但是并没有让杭港地铁显得更「港铁」,只能说是没有杭州地铁那么烂(虽然有些东西也反而是杭州地铁做得好一点)。因此公共交通方面显然是没有什么兴趣经常更新了。

说回博客这个载体。在我眼中,博客属于一类特别 “old school” 的东西。倒不是说 Blogger 在 2017 年才加入自适应的主题背景,而是说博客看起来更像是承载互联网初期的那种美好的理想世界。在其他社交平台上随手可见的谩骂、戾气,一般不会在博客这边看到。当然,一部分原因是博客没有那么公开。不错,博客是开放的,可它不是 Twitter,随手一点就能关注 Tweeter,然后就上下班路上随时随地就可以刷 tweet。最接近的体验也是用 RSS 阅读器关注了一个博客的 RSS,然后在闲暇时浏览。还有就是一条 tweet 不过 140 字,一篇博文要是不写个成百上千字就好像对不住读者也对不起自己。

因此,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现在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回归博客的好时机么?我只能很遗憾地回答:其实我一直都有在想更新博客,但是却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更新。当然,我不会放弃博客,未来一些以图为主的东西(比如说简单的旅游流水账)我可能也会在多媒体工作室发布。只是它不会像我用手机发 tweet 一样方便,所以也做不到每天更新。但至少,我不会忘记这里。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国行 Motorola 手机 Google 服务不完全指南

杭州公交 160 路电车大事记

2024: 情况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