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前提的三位一体分数换算都是在瞎扯淡
在提及「三位一体」以及「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 学业水平考试的时候多了一个A相当于你高考多考了15分。 这个换算事实上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综合成绩换算公式: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15%+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5%+高考总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 这看起来并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实际上却存在着漏洞。 这个换算建立在比较的双方综合测试(多为面试)的成绩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同时,一个人学考考了A的项目另一个人考了B。在这些条件限定下,这些都是成立的。 但是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即两人的综合测试成绩不同呢? 继续这样换算,综合测试中的一分等同于高考中的3⅓分。也就是综合测试5分=高考16又6分之1分。 两者的差距看起来并不是很大,但是这里有一个细节:学考的分数都是整5分(一个A 10分,一个B 5分),而综合测试的成绩 保留两位小数 (比如说77.32分)。也就是说,学考中落下的分数很容易就可以在综合测试中拉回来。 而且「三位一体」招生流程也和高考不一样。「三位一体」的学校必须在第一/二批提前批 第一志愿 填报才能作数。部分院校更是在网上报名之时就要求选择专业。 所以,学考的作用并不如想象中的这么大。 当然,这篇文章的意思并不是学考不重要,如果学考没有足够的A很多学校都能把你拒之门外(除了自找没趣的ZJUT要求全A真要有全A还不都去ZJU了啊?!),而是说学考分数在「三位一体」录取时对于综合分数的作用没有这么大。 当然,还有说「学考一个A」=「高考30分」这种纯粹是把「学考没有考A」的对立面当作「学考考了C」(不可能是E因为一般有了E学校压根不让你报名),这样子槽点就更多了……